七年级语文“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
1、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活动准备:制定活动计划; 师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活动安排:设计四课时,(一)指导搜集材料;(二)戏曲知识漫谈(三)戏曲知识竞赛;(四)戏曲演唱比赛。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鉴赏中国戏曲;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3、七年级语文“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4、① 至少采访一位在当地有影响的戏曲演员和地方文化官员,了解他们对戏曲的看法;采访戏曲爱好者和反对者若干,了解大众对戏曲的看法。②组织一次“ 了解戏曲,关注戏曲”报告会(一节课)各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5、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黄梅戏简介
1、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融合了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详细解释:起源与发展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地区,受到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戏曲剧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流行。
2、罗帕记》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讲述举人王科举,娶妻陈赛金告老还乡陈老尚书之独生爱女。剧情简介 《黄梅戏:罗帕记》的剧情颇为曲折。书生王科举娶妻陈赛金,赛金陪嫁妆奁中有一方祖传奇珍罗帕福。王科举进京应试,陈府派管家姜雄来接,饯行之时姜雄乘隙窃走罗帕。
3、黄梅戏《罗帕记》剧情简介:讲述了陈赛金因祖传宝物金丝九龙罗帕而遭遇的一系列不幸与最终昭雪的故事。剧情概述:背景设定:陈赛金是陈尚书之独生女,她嫁给了王科举,并带着祖传的宝物金丝九龙罗帕作为陪嫁。罗帕被盗:婚后一年,王科举赴京赶考,陈尚书让管家姜雄陪同。在花亭饯别时,姜雄趁机盗走了罗帕。
戏曲的各方面知识
角色行当齐全: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多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使得戏曲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表演形式独特: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歌唱、念白、身段、武打等,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这些表演形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戏曲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古代的歌舞和民间说唱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戏曲融合了各地的曲艺、歌舞、戏剧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元代的杂剧开始,到明清时期的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兴起,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昆曲 简介: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源于江苏昆山,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风格: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 高腔 简介: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起源于江西弋阳。
中国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下是关于戏曲的详细知识:起源与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京剧,又名平剧,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享誉国内外。它起源于北京,至清朝宫廷时期达到繁荣,以精致、高雅、华丽、深邃著称。京剧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及服饰于一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典范。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中国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起于河南省。
越剧 越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豫剧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